
國際旅游城市張家界的疫情仍在持續。自7月29日以來,截至8月6日24時,張家界市累計發現本土確診病例36例,現有本土無癥狀感染者3例。
為給高效進行核酸檢測提供支撐,目前張家界市已建立12個方艙核酸檢測實驗室。這一抗疫“利器”有何“黑科技”?檢測能力如何?方艙核酸檢測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向中新社記者一一揭秘。
在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操場,貼有編號、集裝箱一般的方艙核酸檢測實驗室排列兩行。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全副武裝”的工作人員正在爭分奪秒檢測核酸采集樣本。
湖南唯一一家新冠核酸檢測試劑生產企業圣湘生物,此次緊急調配了3個“圣斗士”移動方艙實驗室入駐張家界。經驗豐富的圣湘生物客戶服務部副總監劉巍被抽調帶隊奔赴張家界。甫一抵達,他和30多位同事就緊急調試實驗室設備。
“方艙采用的是可移動的樣板間設計,支持通水通電,配有空調,帶有負壓裝置等,完成安裝后就是一個標準化的實驗室。”劉巍說,可移動式方艙組裝時間短,能快速響應抗疫需求。
圣湘生物生命科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鄧勇告訴記者,與普通實驗室核酸檢測相比,方艙實驗室把核酸檢測屬地化,縮短標本運輸時間,實現快速檢測。實驗室可實現標本即采即檢,從接收樣本到出具結果最快可縮短至2.5小時。
“比如,我們的方艙核酸檢測實驗室在樣本制備區放置全自動核酸提取儀,核酸樣本按組提取,只需配備4名檢測人員作業15分鐘,就可進入下一環節,極大提高檢測效率。”劉巍說,實驗室的高精度超順納米磁珠全自動核酸提取檢測解決方案,運用納米材料制成的磁珠,能與核酸分子特異性識別和高效結合,高精度、高效率地提取核酸,最大程度避免漏檢,提高準確度。
他介紹,在實驗室的擴增及產物分析區,安裝有核酸檢測儀器,每一批樣本經過檢測后產生數據,并進入自動化分析。“出現可疑樣本時,儀器將發出預警,檢測人員將進行人工復核,對疑似樣本進行二次核酸檢測,確保每一批樣本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劉巍說,檢測樣本進入實驗室后,與實驗操作人員“零接觸”,杜絕傳染和生物安全風險。
根據規定,各工作區人員進行嚴格分區管理,所有工作人員每三天一次核酸檢測。“工作人員分兩班,輪流上崗,保證實驗室24小時輪軸運轉。”劉巍抵達張家界的前兩日,只休息了3個多小時。
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90后”“00后”。25歲的蔣玉曦是一名技術員。2021年春節,她沒有回新疆老家,而是留在公司支援新冠核酸檢測試劑生產。這次張家界出現疫情,公司征集支援人員,她第一時間報名。
每天,蔣玉曦穿防護服工作的時間約11小時。“方艙內封閉式管理,但休息、吃飯、上廁所必須出艙。氣溫炎熱,每次出艙,都會出一身大汗。由于出汗太多產生鹽漬,頭發都打結了。”
研究員陳梁凌晨4時回到宿舍,打開手機看到好友發來的慶生紅包,忙碌的他完全忘記了當天是自己的21歲生日。
8月5日起,張家界市啟動第四輪全員全域核酸檢測,至8月6日6時本輪已累計采樣764198人次。前三輪核酸檢測共采樣1212274人次。依托國家援建的12個方艙核酸檢測實驗室,張家界核酸檢測能力由每日2萬管提高到11萬管。
目前,有190余名醫務人員進駐張家界方艙核酸檢測實驗室。現場專家組成員、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檢驗科副主任章迪介紹,方艙實驗室直接將車開進張家界就地駐扎,可以節約物流運輸時間,提高檢測效率,比較適合當前張家界的疫情防控需求。按照張家界目前“5混1”的全員普篩策略,可以每天為50萬人提供核酸篩查。
中新社
記者 唐小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