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志強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是對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一次大考。雖然我國比較快速地控制住了疫情,但是也反映出了我國突發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存在的一些薄弱環節,特別是在核酸檢測能力、應急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5月23日,全國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長戴立忠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
今年兩會上,戴立忠主要圍繞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慢性病醫療保障、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創新成果上市應用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因地制宜,加強實驗室核酸檢測能力建設
《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印發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顯示,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幾乎每年都有一種或一種以上新發生的突發急性傳染病出現。
核酸檢測,是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確診的關鍵手段,但要開展核酸檢測,一般須具備有專業的分子實驗室及配套的檢測設備。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各大醫院門診的恢復,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和其他項目核酸檢測的需求并存將是醫院的常態。
在戴立忠看來,加強實驗室核酸檢測能力建設已刻不容緩,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在醫療基礎條件相對薄弱且暫不具備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的二級醫院和縣(市、區)級疾控機構、大型醫院發熱門診,配備無需專業實驗室的便攜、快速核酸檢測POCT(現場即時檢測)設備,建設簡易分子實驗室;二是以三級醫院、傳染病醫院為重點,新建或改造一批生物安全防護更高的分子實驗室。
僅以功能來看,按照突發傳染病防控標準建造的生物安全防護級別分子實驗室日常可作為精準醫學能力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突發疫情爆發時可作為專用的分子檢測實驗室使用。
戴立忠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加強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疫情防控機構核酸檢測能力建設,不僅將大幅提升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而且對于提升基層醫療機構傳染病、癌癥等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加強分級診療體系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建議強化應急基礎設施建設
傳染病醫院是我國醫療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突發疫情防控面前發揮著關鍵力量。
據《2015-2020年中國傳染病醫院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我國現有164家傳染病醫院,公立醫院160家。其中,達到三級醫院規模、大于500張床位的只有19家醫院;絕大多數傳染病醫院的床位數在50~300張,大概占到164家傳染病醫院的60%左右,規模基本上都比較小。
戴立忠建議,加強傳染病醫院能力建設,在參照現有綜合醫院人員編制配比的標準上適當提高傳染病醫院人員編制配比,并在國家經費支持、設備投入、硬件建設、科研課題申報等方面向傳染病醫院適當傾斜,真正讓傳染病醫院這支獨特的醫療力量在傳染病防控工作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此外,戴立忠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按照“平戰結合、戰備應急”原則,強化應急基礎設施建設,可在每個地市至少建設一家傳染病醫院,在人口較多的縣(市)指定一家醫院作為傳染病醫院,并根據傳染病防控要求適當配置相關資源。
戴立忠表示,傳染病醫院在模式選擇上,可采取“現有醫院+小湯山醫院”結合的平戰結合應急模式,疫情期間發揮應急救治功能,疫情后用于重大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在醫院的選擇上,可指定綜合性醫院、老年病專科醫院或康復醫院為傳染病醫院,根據傳染病救治要求適當配置改造相應設施,并適當預留一定的場地予以臨時改造,日常作為綜合性醫院或專科醫院使用,疫情期間快速改造為傳染病救治醫院。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