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長戴立忠圍繞充分發揮已建成核酸檢測能力效用、構建以預防為主的疾病防控體系、重大癌癥早防早診早治、疫情防控“前哨”快速核酸檢測能力建設、呼吸道傳染病精準診療、醫療企業“走出去”、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分類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核酸檢測可促進精準診療
“如何充分發揮已建成核酸檢測能力效用,全面提升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控水平,健全預防為主的疾病防控體系,是我重點關注的問題。”戴立忠表示。
此前,不少臨床診療仍以經驗醫療為主,主要依靠生化、免疫等指標的檢測。不過,這樣的檢測存在兩個方面的局限:一是同癥未必同病,難以確診疾病;二是比較依賴醫生經驗。
去年以來,核酸檢測的效用與價值“深入人心”,同時,我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建設了大量的核酸檢測實驗室,大幅提升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疫情防控機構新冠核酸檢測能力。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月13日,全國已有8437個醫療衛生機構可以開展核酸檢測,已廣泛、全面覆蓋縣級醫療衛生機構。
在戴立忠看來,后疫情時代,如何充分發揮已建成新冠核酸檢測基礎設施的附加價值,充分發揮核酸檢測實驗室效用,全面推進精準診療,進一步提升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和傳染病、癌癥等重大疾病防控水平,夯實分級診療體系尤為重要。
的確,精準診療仍然“大有空間”且“極其必要”。
戴立忠表示,目前,我國疾病防控任務仍面臨巨大挑戰。提高我國疾病防控能力和診療水平,提高對公眾的醫療服務能力,提高健康管理和服務能力,打造以預防為主的公共衛生及重大疾病防控體系,將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戴立忠同時強調,疾病診療體系缺乏精準檢測手段,抗生素濫用和過度醫療問題需進一步重視。
我認為,核酸檢測技術是精準醫學發展的關鍵,也是構建以預防為主的疾病防控體系的核心。
就此,戴立忠提出四方面具體建議:
一、加大疾病篩查檢測和預防端資源投入,構建以預防為主的常態化疾病防控機制;
二、物盡其用,推動現有核酸檢測能力快速轉化為公共衛生應急和重大疾病防控體系的中堅力量;
三、加強核酸檢測技術培訓及科普教育,推動精準醫療全面服務于疾病防控;
四、加速延展以核酸檢測能力為基礎的傳染病精準檢測監控體系建設。
打造基因科技平臺型企業
過去一年,核酸檢測已經被普遍視作感染性疾病確診的“金標準”。
據介紹,傳染病防控(如呼吸道感染疾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手足口病等)、腫瘤防控、慢病管理等均可以通過核酸檢測進行精準檢測,實現有效精準診療。目前,發達國家開展的分子診斷項目數量在500項以上,而我國開展的項目不足發達國家的一半。
這意味著精準診療、基因科技、智慧醫療還存在巨大發展空間。
分子診斷行業正在進入高速發展時期,這將成為基因科技企業發展的強勁新動能。
目前,圣湘生物已研發覆蓋傳染病防控、癌癥防控、婦幼健康、血液篩查、突發疫情防控、慢病管理等領域的產品400余種,可提供各類檢測服務2200余項。
據悉,2020年,圣湘生物國際化步伐大幅提速,客戶從2019年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快速發展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圣湘方案”進入眾多國家政府的采購目錄。
接下來,圣湘生物呼吸道病原體核酸檢測整體解決方案、血站血液篩查和臨床術前篩查整體解決方案、HPV核酸檢測整體解決方案和POCT移動分子診斷整體解決方案等也將逐步迎來收獲期。而每個細分領域包羅的都是數十億元到百億元級別以上的市場容量。
目前,圣湘生物正向平臺型公司轉變。我們將努力打造高創新能力、高產業轉化效率的基因科技平臺型龍頭企業。
記者 夏子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