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際市場對中國醫療產品需求日趨強烈,越來越多中國醫藥企業加速“走出去”。但在全國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長戴立忠看來,中國醫療產品出口環境仍有待進一步改善。
中國醫藥產業中,越來越多富有科技含量的原創產品走向全球,向國外輸出高性價比的醫療健康“中國方案”。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醫藥產業充分顯現了引領全球的創新效率、創新速度,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擔當中堅力量。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0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創新投入”在全球排名第26位,但“創新產出”在全球排名第6位,專利申請量全球排名第1位,創新績效與美國、英國、荷蘭等國持平。
目前,中國已成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原料藥出口多年穩居世界第一,是制劑產能最大的國家和中小醫療器械主要生產地之一。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等單位編寫的《中國醫藥產業國際化藍皮書(2020年)》,2019年,中國醫藥產品出口738.3億美元,同比增長14.6%;醫療器械出口額287.02億美元,增速高達21.46%。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醫療產品需求日趨強烈。
中國醫療產品出口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相關體制機制。
“比如,很多醫療器械產品是根據國際市場需求進行開發,僅申請了進口國注冊資質,并未申請國內注冊認證,這類產品出口時卻無法開具出口銷售證明,導致無法在國際市場銷售。”戴立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建議優化醫療產品出口政策,將新冠抗疫物資“白名單”制度擴大到其他同類別監管的醫療器械物資,或者由國家藥監局或各省級(直轄市)藥監局設定質量評價體系,支持獲得國外認證但未獲得國內注冊認證的國產優質醫療產品出口。
中國醫藥企業“走出去”,在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中貢獻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力量”。戴立忠帶領公司精英骨干研發的新冠核酸檢測“圣湘方案”,已服務全球近160個國家和地區疫情防控一線,累計向國內外捐贈價值近1.6億元人民幣的疫情防控物資。
通過新冠抗疫,國際市場對中國醫療產品有更深刻認識,對‘中國智造’認可程度也大大提升,但還需要加大優勢企業、優勢品種培育力度。
“比如,從海關報關、稅務法務、產品注冊、投資并購等多方面提供優勢企業‘走出去’扶持政策,開辟相關‘綠色通道’,提升優勢企業出海效率。”戴立忠表示,國家層面也可建立與世界各國政府采購或捐贈項目的直接對接推薦機制和優勢產品推介平臺,進一步完善醫藥企業、當地大使館、衛生部和其他政府采購主體的溝通交流機制,支持中國優勢企業第一時間知曉世界各國采購需求,輸出更多醫療健康領域“中國方案”。
記者 唐小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