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為新疆、西藏等偏遠地區搭建分子實驗室、帶去“圣湘方案”的圣湘人,是新冠發生后駐扎湖南、輾轉各市州醫院提供技術服務的逆行者,是轉戰國際、馳援非洲的“圣湘方案”代言人。
今天讓我們走進最美圣湘人——人物專訪系列第二期人物張星,一起聽聽他的故事。
人物 · 畫像

張星
張星,陜西西安人,身材高大,皮膚稍顯黝黑,典型的西北漢子。2014年入職圣湘生物,從事技術服務工作。
來圣湘前,張星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事分子生物技術平臺服務工作。有一次來長沙出差,機緣巧合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后經同學介紹,開啟了入職圣湘、定居長沙的人生之旅。
一晃七年,回憶走過的路,張星說:“來圣湘,是我最不后悔的決定。”
2014年10月,張星到圣湘后開始從事技術服務工作。“當時我們的技術服務已經初具規模,師傅們帶著我從熟悉公司產品到了解客戶,慢慢的,我從跟著師傅們一起干活到獨立出差,負責一些區域,解決客戶的問題。”張星說。
要數數自己跑過多少地方,張星搖了搖頭,“數不清,從湖南開始,再到全國,基本上能跑的都跑遍了。”用張星的話說,“在路上”是所有技術服務人員的一個鮮明特點。
“在路上是出去時全副武裝,背著背包,左手工具箱,右手試劑冷藏箱;是下雨時,直接走在雨里,還要保護好手中的工具;是一天可能輾轉好幾個城市,本已在返程路上,突然一個電話,直接改簽或中途下車。”張星說,這是每一個技術服務者的工作常態。
因為“在路上”,張星成為了公司向西藏和新疆等西部地區提供用得起、用得好的基因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圣湘人”。“當時在西藏有一個實驗室建設項目,但是他們以前沒有做過分子診斷。內地某醫院一位援藏的老師對圣湘的產品很認可,就聯系了我們去協助。”
那是張星第一次去高原,特別不適應。“到那邊后,高原反應很嚴重,適應兩天后我們頂著頭暈缺氧,白天在醫院干活,晚上就插著氧氣睡覺。可當地電力不穩定,晚上8點就停電,吸氧機無法工作,頭痛到睡不著覺,我們就看著天花板上煙霧報警器一閃一閃,努力催眠自己。”
條件雖然艱苦,但這一趟下來,以客戶為中心,真正解決了客戶的問題,張星說:“很有成就感。”

此后,張星與團隊一起多次前往西藏新疆。由于當地醫療水平有限,援藏援疆團隊為當地醫院提供了全套的分子實驗室建設方案,從實驗室規劃設計到搭建,再到設備安裝后的多輪演示帶教,為客戶提供了全方位系統化服務,完美地詮釋著圣湘創新性產品簡潔、方便、精準的優秀性能,為當地送去用得起、用得好的基因技術、產品和服務。
藏疆云貴川渝,張星與團隊一起跑遍了西部地區。不僅提升當地分子檢測水平,受到多地醫院老師的一致好評,也為后來各省的“兩癌”篩查等分子檢測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在公司面前代表客戶
怎么樣才是一個好的技術服務人員?張星至今仍記得剛入職圣湘時領導講過的一句話:“在客戶面前代表公司,公司面前代表客戶。到了客戶那里,你的一言一行、對公司產品的理解和信心,由你代表公司去傳遞;當客戶對產品有更高的期待和更高的追求時,也需要你帶回來反饋給公司。”
每每有新同事入職,張星也會經常跟他們講這句話,他認為技術服務是一個橋梁,是“眼睛”、是“耳朵”,讓雙方的聲音不斷傳遞,讓公司產品有更好的客戶體驗,形成良性循環。
“當我們與研究院、質管部等各個部門有默契地圍繞著客戶需求去做事時,當我們通過自己努力或團隊協作把公司的產品做得越來越好時,我們能感受到客戶的期待和滿足,對我們發自內心的認可和肯定。”張星說,用專業去贏得尊重,這是最純粹、最有成就感的,也是他這么多年一直熱愛技術服務這份工作的根本原因。
記得去西部地區支援時,由于各地醫療水平有限,對分子診斷的認知也不足,需要團隊與當地人員不斷溝通交流。
“我們要以平等視角、真誠溝通,自始至終與他們肩并肩站在一條線上,以一種伙伴式的關系讓對方理解分子診斷產品性能與意義,一起提高當地醫療水平。”張星說,時間久了,心里還會有“彼此惦記的感覺”,會電話互相問候,如同朋友。
超凡的“圣湘速度”
為湖南抗疫貢獻“圣湘力量”
2020年突如其來、肆虐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核酸檢測“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抵御疫情的第一道防線。作為國內首批、湖南唯一新冠核酸檢測產品生產企業,圣湘生物是最早馳援武漢抗疫的企業之一,并全力以赴服務湖南疫情防控。
“1月23日晚上10點,我和公司一個資深技術服務人員在湖南省某三甲醫院做實驗,當時醫院派了經驗最豐富的老師跟我們一起進實驗室。”張星回憶時,好像就發生在昨天。

17個樣本,眼看著曲線不斷上升,有一例陽性,未想剛看到實驗結果,這時醫院的擴增儀突然出了故障。時間已過凌晨12點,外面下著傾盆大雨,十樓的實驗里,三人面面相覷。
盡管當時已經非常疲憊,為了再次確認結果,張星給公司領導打了電話,簡單匯報了情況。
“你告訴我你現在需要什么東西?我來幫你弄。”“我需要一臺擴增儀、一臺電腦,兩個小時內到。”“沒問題,我來想辦法。”新冠疫情迅速蔓延,人員和儀器設備非常緊張,但一小時后,公司領導們親自開車將設備送達醫院。
“你們把東西放在臺階下面,你們走后,我們再去拿。”為了避免接觸,待車開走后,張星和同事一人搬著一臺設備冒著雨,一步一步爬上高高的臺階。
來不及整理,他們迅速開始檢測。為了能夠確認檢測的結果,對樣本重復檢測三次,三次檢測結果均為陽性,病例的第一時間確診為湖南疫情防控贏得了時間。從實驗室出來,是大年三十的清晨六點,連著三年,張星沒回家過年。

2020年春節期間,張星隨湖南抗疫團隊一起日夜奔波,輾轉湖南各市州醫院,支援各級醫療機構、疾控中心快速建立提升核酸檢測能力,助力各地大規模新冠篩查、企事業單位的復工復產。
“你們是湖南的驕傲,中國的驕傲”,這是張星聽到的最多的話語。超凡的“圣湘速度”和優質服務,為湖南僅用39天時間就實現本土病例零新增、僅用54天時間就實現本土確診病例清零,成為全國首個本土累計確診病例在1000例以上清零的省份貢獻“圣湘力量”。
我們有這個自信
2020年5月,國內疫情逐步穩定,但國際疫情正在蔓延,張星主動調崗到了國際部。5月18日,他與國際抗疫團隊一同前往非洲,支援抗疫。
初到非洲,團隊努力適應著新環境,“只要一碰床單或者沙發等織物,手臂上就會起大片大片疹子,非常癢。”用毛巾裹著冰塊,抗疫團隊頂著身心雙重壓力繼續工作。

“當地人對分子診斷沒什么概念,實驗室的建設標準與國內也不一樣,但因為我們的iPonatic核酸檢測儀操作非常簡便,容易上手,在培訓過后他們很快就掌握了相關技能。我記得一個非洲大叔,專門從一個較遠的地方過來聽課,問我們的iPonatic怎么做檢測,能不能擺到他的診所里面去。”張星說。
“通過我們團隊讓圣湘方案落地,解決當地的問題,把新冠疫情影響控制到最小,就值了。”在提供技術服務期間,非洲抗疫團隊將全場景化的圣湘方案在當地快速普及,迅速建立并提升了當地核酸檢測能力,緩解了新冠核酸檢測壓力。
“先了解和學習對方的標準,同時也把自己的方案拿出來與對方多交流,工具越來越多,手段越來越多,做事才越得心應手。”張星說,“我們中國能把疫情控制好,說明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應該有這種自信讓我們中國方案、圣湘方案走出去,讓更多國家受益于中國抗疫經驗、中國抗疫方案。”

在支援抗疫快結束時,非洲抗疫團隊將剩余為數不多的防護物資捐贈給了中國駐加蓬醫療隊,為表感謝,醫療隊給團隊蒸了饅頭、炒了菜。在異國他鄉,一頓中餐、兩個團隊,革命友誼不知不覺根深蒂固。
張星說:“我很慶幸經歷了整個過程,我知道發生了什么,應該怎么做,怎么做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能對自己定位非常清楚,這就是參與感和使命感。”

從2014年11月底第一次獨自跑醫院,到援藏援疆提供技術服務,再到支援新冠抗疫駐扎湖南、轉戰國際,一路走來,張星覺得像打贏了一場又一場戰爭,結識了一個又一個戰友,大家同呼吸、共命運。他說,感謝家人、公司和同事、每一個戰友的支持和幫助。
“優秀是一種習慣”,公司領導對張星評價道,“他無畏無懼,奮戰在湖南疫情防控的第一線,馳援國際抗疫回國之后又全身心投入到國際客戶服務和新人培帶當中。張星是圣湘所有奮斗者當中的一位,不一定被大家所熟識,但一定是圣湘星辰大海里最閃耀的一位!”

“不怕慢,就怕站”,是陜西的一句俗語,意思是說,只要方向對,不怕做得慢,只要腳步不停,就能看得到成績。
張星說,“圣湘是一個干實事的地方,我只要在這個正確方向上不斷努力,量變引起質變,時間遲早會給我答案。”